“打永定門往鼓樓看,這本是老北京的中軸線。東西兩城由它分,城南城北依它建。”這是快板書《數唱老北京》里的幾句唱詞,說的是古皇城中軸線。這條中軸線長7.8公里,貫穿了一座北京城,也貫穿了千年歷史。中國建筑大師梁思成曾贊美這條中軸線是“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閆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從小聽著鴿哨響,蹲在大槐樹底下狼吞虎咽地提溜兒一碗藍邊兒碗盛的炸醬面,在胡同宅院前奔跑嬉戲,在向日葵花叢中扮演騎馬打仗……這幾乎是他最快樂的童年回憶。兒時的他或許不會想到在不惑之年將自己生活的場景留存于一幅畫作,也不會想到今天和互聯網的緣分。
中軸線上的童年與愛
如果說沉迷于北京中軸線的街頭巷尾擇京城而終老,是生命中美好的相遇;那么,那些在皇城根兒下走過童年和青春的人,對于中軸線的鐘情則是天然的歸屬。在這種歸 屬感里,“中軸線”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根植于生活中關于歲月和成長的記憶。
“那時還是15 歲的少年,驚奇而崇敬的臨摹著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幻想著我是畫中的書童,時而隨著先生四處游走,時而是橋上倚著欄桿發呆的少年,時而和朋友在飯館中等待著伙計端來的飯菜,就像我們每天游走在中軸線上。”閆龍說。
年少時的夢想或許會暫時擱置一旁,但卻始終不會忘懷。閆龍一直希望能把對北京的情感編織成一幅精美的畫卷,這對于他,不僅是創作,更是圓夢。如今他的圓夢之作《北京中軸繁景圖》也終于在2013年破芽而出。
所有經歷都不曾被辜負
閆龍的工作室在京郊的馬駒橋柴務村鳳港河畔,遠離市區,在村子邊緣,是安靜避世的好地方。
我們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了《北京中軸繁景圖》縮小版,雖是縮小版,但在5米的工作臺上,也只能局部展開來看。閆龍指著畫中紫色衣服的一對父子,說:“看,這是我和我兒子。”
閆龍出生于1964年,從小喜歡畫畫,1979年考入北京工藝美術學校(當時的中專每年有萬人報考只招收60人)。中專畢業后進入北京金漆鑲嵌廠工作,在工廠里他感受到世俗生活,看到了因一分錢也會引起的糾紛,這和他理想的工作環境相趨甚遠。帶著對理想的期待,閆龍1985年考入杭州浙江美院。
從北京的工藝美校到杭州的浙江美院,從中國傳統到西方繪畫,讓他接觸到了不同流派的畫畫技巧。大學畢業后,閆龍被分配到北京工業大學任教,在學校被安排在藝術設計學院,除了教授繪畫,甚至還要教授建筑學。
回到這幅長50米寬70公分的《北京中軸繁景圖》,從祥和的永定門內大街到大柵欄步行街繁華的變奏、從天安門馬拉松運動的人群到56個民族在廣場的載歌載舞、從景山后街的美好生活到鼓樓的各型小店……圖中的3600個人物、300多輛汽車,有取有舍、或添或減、或藏或露,訴說的都是時代的符號。
“只學國畫畫不出畫中的透視效果,只學西畫畫不成長卷,只學畫不學建筑畫不出故宮的結構……”閆龍說:“現在明白,經歷過的從不曾浪費,一切都在為這幅畫做準備。
5000多幅人物速寫、2000多頁北京古建結構圖……從2010年-2013年,閆龍每天的生活就是這幅畫作,這也成了他4年中最快樂和最痛苦的事。“快樂因為我在做一件自己特別想做的事,痛苦因為每天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
“我希望這幅畫能代表北京的形象,成為北京的新名片。”閆龍說。而這幅畫如今已成為北京地鐵七號線珠市口站的藝術裝飾墻設計的底圖。
關于《北京中軸繁景圖》的未來,閆龍目前最需要的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幅畫。而問及宣傳的目的,閆龍說關于這幅畫作有兩個歸屬,要么捐獻給博物館收藏,要么拍 賣。拍賣的錢可以去給到偏遠的地方建小學,做一些對教育有益的事。“畢竟是我一名老師。”閆龍說:“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應該看到這個高速發展的世界。”
市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生活像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每個世俗中的人都沉溺其中,有人如魚得水,便自得其樂,有人若釜底游魚,便狼狽不堪。
關于作品的宣傳,始終是閆龍面臨的最大問題。“當時,我找到北京一家很知名的周刊做了一期專題,但由于周刊的時效性和地域性,較我的預期還有很大的距離。”效果一般,但閆龍為此花費了整整40萬。
在為畫作拓展宣傳渠道的同時,閆龍也在開拓這幅畫的周邊產品,比如絲巾、折扇、錢包、鼠標墊等。他希望以產品帶動畫的宣傳,畫的知名度也能促進產品銷售。之后,閆龍又參加了文博會、進駐故宮。
“你看我這批扇子,2016年年初我定了8萬把,約定當年夏天做完,現在到冬天了才給了我2萬把。”從藝術家到老板之間的角色轉換并不那么順利,讀書時學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可現實中卻不得不務實。每當遇到定制產品的廠家收了錢也不能按時交貨、做了工程也收不到錢他還是很無奈。
說起這些經歷,閆龍不太好意思的微微一笑,他依然覺得自己不該去談錢,這或許是他和一般生意人最大的不同吧。
閆龍做生意已經有20年了,從廣告公司做起:“北京第一家麥當勞的廣告條幅就是我做的。”當《北京中軸繁景圖》完成后,閆龍將之前的公司更名為禾風潤夏,主要為推動畫作的傳播以及周邊產品的開發。
緣分的本質是當機立斷
緣分是不會輕易找來的。很偶然出現的戲劇性的時刻,那才叫緣分,所以緣分的另一個名字是時機。但是,緣分和時機不是自動找上門的偶然,是帶著懇切的盼望做出的無數選擇。太多時候錯過時機的,不是無緣,而是自己數不清的猶豫。
閆龍和中企動力的緣分,來自一場當機立斷的決定。
今天,互聯網重構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傳統框架,無網絡不營銷已經成了企業必經之路,每個企業主都或主動或被動的卷入互聯網大潮。當為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尋求宣傳途徑時,閆龍想到了互聯網。
閆龍需要的是有售賣功能的企業門戶,以及一整套的網絡營銷方案。于是他去聽了很多電子商務、網絡營銷之類的課程。期間有太多公司承諾可以幫他完成,但當他走進對方公司進行考察時,看到太多小作坊似的辦公室,業務員侃侃而談的高精尖的技術讓他覺得這很浮夸。在他看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但反過來,技術人眼中最好的,卻并不一定是最適合他的。
當再次從網絡營銷培訓的課程下來,中企動力的商務小宋了解到了他的苦惱與困惑。文化的傳播、畫作的傳承,展現在互聯網上,無論從視覺還是功能,都需要個性化定制。這就要求為其提供服務的互聯網公司擁有強大的技術后臺以及設計團隊的支撐,而后期的網絡營銷推廣和服務保障也是運營一個企業門戶必要的基礎。
隔天,閆龍應邀到中企動力,從企業門戶到網絡營銷,從域名到專利保護,他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網絡營銷方案。當天下午,閆龍和中企動力簽下了合同。
訪談結束,帶他參觀了中企動力總部數碼莊園。從一層的數字商務中心到四層的大客戶業務部,從A1座的南海控股到B座的兄弟公司新網、大地影院。如此開放的辦公環境讓閆龍感受到互聯網的氣息——開放、個性、融合……閆龍平衡著理想與現實、藝術與商業,而我們最大的希望是公司能為他帶來最具價值的服務,讓他的事業展開新的畫卷、讓他反哺教育的夢想開花結果。